[洞見社會眼] 情人節在中國的尷尬和新意
洞見祝天下有情人情人節快樂!單身的朋友元宵節快樂!
2月14日情人節 Valentine’s Day 早已成為中國商家的不盡財源,言情示愛求婚浪漫的「規定」日子,也一度被官方媒體斥為貪官驕奢淫慾滋生的溫床。雖然被提起時仍脫不了「西洋節」或「洋節」定冠詞,偶爾也被稱為「舶來品」,但在中國的情人節其實已經具有不少中國特色。
今年情人節與農曆元宵節重疊,圍繞19年一次的這個中、西 「情人節」相遇,民俗學家稱元宵燈節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。
進入2月,微信裡轉起一則調侃信,大意是情人節那天,從下午4點開始到次日上午,花店、珠寶店、餐館、酒店和藥房的老闆們按順序先後樂開了花,一個月後,婦產醫院的醫生護士笑開了顏。還有一則諷刺短文把情人節說成「擒人節」,稱那天私家偵探極忙,為客戶捉姦。說笑間就把中國的情人節定義成有錢人婚外偷情的日子。
情人節起源有幾個版本。一種說法是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出於戰爭考慮,廢除所有婚姻承諾,讓更多男子上戰場,但一位叫瓦倫丁的神父抗旨,繼續為情侶舉行婚禮,終被告發入獄,受盡折磨後於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。14世紀後人們開始紀念這個日子。另一種說法是基督教殉道者瓦倫丁傳教,被投入監獄,與獄卒失明的女兒相愛,並讓她恢復了視力,被稱為奇蹟,但仍在2月14日那天被處死。死前給獄卒的女兒寫了封遺書,落款是「你的瓦倫丁」。她當天在他墳頭種了一顆開紅花的杏樹。
1537年,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宣佈2月14日聖瓦倫丁節為官定節日。
經過千百年的演變,瓦倫丁節的宗教含義淡去,演變成一個表達友情、親情、友誼和愛情的日子,不只限於男女之情;節禮逐漸標凖化、商業化。
美國賀卡協會估計,全球每年送出的情人節卡大約有10億張,包括學生在班上與同學交換的卡,數量僅次於聖誕節;有賀卡營銷商供顧客選擇的情人節卡多達1300多款,其中包括許多給朋友、父母和寵物的節日卡。
不過,即使在商業化的西方社會,它至今也沒有被商家完全「綁架」,也沒有被情侶徹底「壟斷」。在大部分接受情人節的國家,它的主要消費者是情侶,但並不是情侶的專利。
Communispace 網站一項調查顯示,去年情人節送卡送禮的人中, 給子女送情人節禮的佔83%,給配偶送情人節禮的佔66%。
情人節在中國,因為「情人」二字通常令人聯想到與「偷情」、「情夫/情婦」、「婚外情」、「小三」或「二奶」,所以公開熱情擁抱情人節大都是未婚男女,已婚已育者對情人節的公開立場是「這與我無關,不沾無染」。
今年的情人節更因為跟在政府發動的反腐戰役、東莞掃黃之後,「情婦反貪」和官員不雅照等網絡訊息更是為情人節的光顧營造了不利環境。
騰訊公益和WildAid打出「不一樣的情人節」的口號,文告首先為情人節「正名」:「情人節並不只屬於情人,而屬於每個心中有愛的人。有人選擇在這一天去做志願者,將愛給更需要的人;有人選擇在這一天寄出感謝信,感謝別人對自己的愛與付出; 有人會選擇在這一天收養一隻小狗,讓它從此在有愛的世界中長大……」
如果把情人節作為公益慈善活動的契機而不陷入斂錢的俗套,以情動人而不作「政績渲染」,久而久之,或許終有一天情人節在中國將擺脫與貪官、情婦、婚外情的關聯,並成為表達更廣義的情和愛的節日。
轉自BBC中文網
http://www.bbc.co.uk/…/140212_chinawatch_valentine_china.sh…